close

 

大家好,今天和各位談談薛兆豐老師“北大經濟學課”專欄裡的一篇文章心得。今天來回顧前幾週分享的需求定律,也為這個段落做個小結。

一、需求量需求存在重要區分

需求第一定律:它是傾斜向下的,需求量和價格成反比。價格越高,需求量越低;價格越低,需求量越高。這裡要區別清楚,需求量和需求的差異。人們的需求量在同一條不變的需求曲線上滑動,需求量的變化對應著價格的變化。但是,當其他條件出現變化,人的需求產生變化,表現出來的是需求曲線的移動。

需求第一定律的另一個重點:需求和供給沒有絕對的區分,當價格高到一定程度,原來的需求者就會變成供給者。另外,我們還分享了“交易剩餘”的概念。不管是買家或賣家,在交易裡面其實都賺了便宜。

二、沒有永遠的奢侈品,也沒有永遠的必需品

需求第二定律:隨著時間的推移,人們的彈性會變得越來越大。彈性和斜率不同,在一條需求曲線上,斜率是處處相等的,但是彈性是處處不等。一件商品是奢侈品或是必需品,取決於商品的價格,沒有絕對的。

垂直的需求曲線,在經濟學或是人性面上,都不適用,因為這代表著沒有替代方案。因此,在經濟學上,並不存在垂直的需求曲線。需求曲線一定是傾斜向下的,因為人們善於找到替代方案。世界上並不存在絕對的需要。

三、稅賦分擔原則的應用

需求第二定律的應用,就是稅賦的分擔原則。買賣雙方共同承擔了稅賦,而誰的相對彈性越低,誰承擔的比例就越大。當我們把視角拉的再遠一點來看,就更容易看清,每個人既是需求者也是供給者。

我做一份工作,我出賣勞動力,雇主購買我的勞動力,雇主就像是買家;雇主的後面還有消費者,購買雇主的生產的產品。供應者和需求者是環環相扣的。因此,稅賦也是一層層地分攤出去。任何一種成本,不僅僅只是由買賣雙方付的。因為買賣雙方又會進一步地把他們承受的稅賦,分攤給找他們交易的人。

四、人們如何提前應付意外事件

911事件為例,誰是真正的受害者?當然,首當其衝的事件死難者以及他們的家屬。因為他們完全沒有彈性,完全沒有躲避的機會。再來看看世貿中心的所有者,他們受損了嗎?大樓倒了,但是他們有買保險,所以受害者是保險公司嗎?不。保險公司會再買再保險;再保險公司承受損失嗎?不。它們早就把相對應的成本,提前向整個社會一層層的分攤出去了。人們對於意料之外的事,會儘量做好準備。就如同買保險,就是將不可預預期的事情,儘可能的做好準備。

因此,同樣地道理,鐵達尼號事件到底算不算意外?這當然是意外事件,但也不算意外事件。為什麼呢?因為海上事故,不是從鐵達尼號才開始的,人們早就知道有海難的發生,因此,做了各種準備,而且還為了他們的安全支付了保險費。

鐵達尼號事件中,不同艙位的生還率不同。頭等艙生還率高達61%、二等艙42%、三等艙只有24%。另外,人們早就形成一種道德共識,當遇到災難時,讓女人、小孩先逃生,因為這是保持生命延續,非常重要的關鍵。因此,在鐵達尼號事件中,生還的男性占3成、女性占7成。

在理解“稅賦分擔”原理時,要注意到我們講的稅賦是意外、是衝擊。但是好事也是一樣的道理。例如:某位教授獲得諾貝爾獎,誰是真正的受益人呢?他自己當然是最大的受益人,不僅僅只有他而已。他的學生可以永遠聲稱他是諾獎得主的學生;他所屬的學校或機構,也可以用同樣地聲稱;他的故鄉、更甚至他的國家,都能為之感到自豪。

不管是好事或是壞事,趨利避害時間越長,人們做準備的時間就越長,好處和壞處都分攤出去,這就是需求第二定律中“稅賦分攤原則”的應用。

你可以再想想這兩個問題:

1、過年的時候,家長都會幫小孩把壓歲錢收了。請問,誰是這些壓歲錢的真正受益者?

2、有些國家會受到聯合國或是其他國家的經濟制裁。請問,真正承擔制裁後果的,是這些國家的百姓?還是這些國家的領導人呢?

五、好東西運到遠方去

有些人對需求第三定律有疑問,傳聞中在日本的高品質產品會留在日本當地賣。我們並不是說當地人不消費好的產品,而是指在選擇運到外國的商品時,人們通常選品質更高的商品。當然,這也會牽涉到運送或是保鮮的技術。在冷凍車發明之前,啤酒就只能在當地銷售,想要喝好喝的啤酒,你就必須到生產啤酒的地方去。因此,在技術許可的情況下,各種品質的商品都可以賣到國外去的時候,人們更傾向於選擇高品質的商品。

薛兆豐老師以北大國發院的口試考題為例:如果你去新疆把西瓜運到北京來賣,你會選擇最好的西瓜還是最差的西瓜?這也是需求第三定律的應用。

今天的分享裡面就有許多的思考題,歡迎你的留言和我一起分享、一起討論,我們下次見。

arrow
arrow

    Jay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