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大家好,今天和各位談談“寧向東的清華管理學課”專欄裡的一篇文章心得。

之前我們分享到,透過職位賦予的權力去影響他人,並不是最高明的領導力;我們應該要學會超過職位權力,建立基於“專家能力”和“魅力”的影響力,才是最高明的領導力。

你想要一位追隨你的下屬或是一位順從你的下屬?我想大家的答案,應該都會要追隨的下屬。因此,今天就來分享,為什麼有人會願意追隨你?

一、經濟交換與社會交換

錢能通神,錢也能通下屬。只要給的錢到達滿足點,下屬會完全通你擺佈。在職位權力中“獎賞權力”,就是透過發錢來影響別人。不過,用錢來產生影響力最大的問題,就是有錢有影響力;沒錢下屬的動力也就沒了。下屬的行為,在性質上是屬於順從,順從的原因是看在錢的面子上。

用錢產生的影響力,基本上是在和下屬交易,是一種經濟上的交換。經濟交換講究等價交換、講究平等;就是給多少錢,做多少事。至於工作的過程中,是否同時滿足了下屬的發展需要,不用你來操心,下屬自己會衡量,不划算他是不會做的。就算簽長期合約也沒用,佔優勢的一方,隨時會撕毀合約,這就是經濟學上的“機會主要行為”。因此,基於經濟交換的影響力,通常不能持久,有錢就有,沒錢就沒有。

如果是在“社會交換”的情況下,結果就會比較好。下屬在沒有錢的情況下,也會跟著你,和你一起共患難,這是“追隨”。什麼是“社會交換”?在119-互惠合作中,就曾經分享過這個觀念。

以買東西為例:買賣東西是一個經濟交換的過程。但是賣東西的人,如果面帶微笑賣你東西,在你買東西的過程中,除了經濟交換的過程之外,再加上每次都有笑臉的印象,就構成了社會交換。那個微笑,雖然你不用付錢,但是在你的心裡,是有一定價值的,而且是一個正價值。下屬的追隨行為,就來自於這種正價值。

不同的人,在心裡給出的價值就不一樣。社會學家布勞稱此為“價值對等”。好的領導者,都懂得擅用這個邏輯,以發展出最高境界的領導力,讓下屬願意跟隨。在下屬心裡都會有一個關於領導者的社會交換心理帳戶,這是一個儲蓄帳戶,不是一個信用帳戶。平時累積的正價值越多,關鍵時刻就能獲得越多的回報。如果用信用卡的方式,先消費再付款,到了關鍵時刻,通常沒人會對你施以援手。

一位好的管理者,應該要善於透過職位賦予你的權力謹慎使用,並注意形成真正的社會交換,讓下屬感受到額外的收穫,就如同前面說的那些笑臉的價值。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,領導者一定要找出下屬的需求,他既想增加收入,又同時想要實現的理想,給予適當的援助,讓彼此以社會交換互動。

二、專家權力

接下來,我們進一步說明“專家權力”和“參照權力”,這兩項權力都是超越職位權力,能夠形成強而有力的影響力的重要來源。

專家權力,簡單地說就是你在這個特定領域中,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術,而且你是高手,大家都信服你,願意跟你一起走、願意聽你指揮。以Google為例:Google在創辦初期,就是以佩奇和布林這兩位專業技術超強的領導者為首,以及他們的追隨者所形成的,超級專業搜索網頁公司。

Google出現之前,有許多的入口網站,把搜索當作附加功能。那時候,你搜索一項資料,精準度低,廣告也多;在那個時代,只靠搜索業務是不可能賺錢的。佩奇和布林以新的技術,開發出大幅提升搜索效率的程式。他們都是一流的高手,手下的追隨者也都是領域優秀工程師。公司上市之後,不斷地創造領域的奇蹟。

Google上市之後,佩奇並沒有自己擔任領導者,反而聘請了專業的CEO。他自己一直默默地跟在CEO後面學習,經常會問一些別人認為很笨的問題,所以被大家稱為“傻佩奇”。但是,這事實上是,佩奇有自我認知,並且正在努力學習管理,希望自己有一天,可以接下領導者的位置。

三、參照權力

參照權力就是因為個人魅力而產生的影響力。你一定認識一些人,只要他站出來講話,就有人願意跟著他一起向前衝。他的個人特質表現出來,就是一種魅力的作用。近10年來,許多領導力領域的論文,都是關於“魅力型領導”的。多到甚至有時會讓人產生,只有“魅力型領導”才可以成就大事業的誤解。

在中國的優秀企業家中,寧向東老師對甯高寧最為敬佩。北大的黃鐵鷹教授曾是他的下屬。1955年,甯高寧擔任華潤老總,在一次收購案中,過程並不順利,一位官員向甯高寧提出,要繼續談下去,先開除黃鐵鷹。甯高寧當場拍桌回應:“我們的合作原則是平等,你沒有權力要我開除黃鐵鷹,就如同我沒有權力要求市長開除你一樣。”雙方談判因此破裂。甯高寧把自己關在飯店一整天沒出門,下屬以為他出事了,找飯店服務人員強行打開房門,才發現甯高寧正在給市委書記寫陳情信。黃鐵鷹回憶到,和這樣的上司共識,當然拼盡全力。

這個故事裡,甯高寧散發的是勇於承擔的魅力。你是願意跟著遇事就把責任推給下屬的上司?或是勇於擔當的上司呢?這種答案應該是相當清楚的。與其整天和下屬吃飯,不如碰到事情時,和下屬站在同一邊。其核心就是要透過擔當,創造下屬的信賴感。

四、管理者與領導者

領導者的境界是比管理者的境界還高的。當你在做的工作是管理一些事務,並且分派工作給下屬做,你還只是一位管理者。你的權力是組織賦予你的,你只能利用法定權力、獎賞權力和懲罰權力去完成工作。

當你超越了管理者的自我定位,透過專業能力和魅力的展現,走進下屬的心裡,你就不再只是一位簡單的管理者,而升級為一名卓越的領導者。領導者要有格局、要懂得順應時勢,遇事多為別人考慮。馮小剛曾說過:最大的欺騙,叫做真誠。這句話相當值得省思。

本日思考題:請你閱讀底下的推薦閱讀,然後花點時間研究一下你的上司,看看他是一位領導者,還是一位管理者?接著再為自己寫一份清單,想想如果你將來到了那個位置,你該做哪些事?才能建立起屬於你的領導力?然後,低調的開始準備。

歡迎你的留言,和我一起分享、一起討論,我們下次見。

 

推薦閱讀(為求內容完整性,以下全文摘錄)

一、管理與領導的對比

1、提供指導

管理:制定計劃和預算;關注利潤底線。

領導:設定願景和戰略;關注未來前景。

2、團結追隨者

管理:組織和人員分配;導向和控制;設定界限。

領導:形成共用的文化和價值觀;幫助他人成長;減少界限。

3、建立關係

管理:關注目標-生產銷售產品和服務;權力基礎是所在職位;角色是老闆。

領導:關注員工啟發和激勵下屬;權力基礎是個人影響力;角色是教練、幫手和公僕。

4、培養個人素質

管理:感情上與人保持距離;專家思維;善於交談;作風保持一致;能洞察組織事務。

領導:與員工談心;開放式思維(留心細節);善於傾聽(交流);喜歡變化(有勇氣);能洞察自己(個性)。

5、創造成果

管理:保持穩定;形成高效的組織文化。

領導:帶來變化;形成追求完美的組織文化。

轉引自《領導學》

 

二、領導理論的發展

1、特質論

主要時期:至40年代止

重點假設:領導者具有身體上的特徵,個別的能力以及人格特質等可用來和非領導者做區分。

批評:所列舉出來重要的特質缺乏一致的證據。

2、模式論

主要時期:4060年代

重點假設:把焦點從特質轉到行為上;強調對領導者的訓練,而不是選出領導者;兩種關鍵行為風格:

1)尊重下屬=士氣高,但績效較低;

2)告訴下屬該做什麼及如何做=士氣低,但會有較高的績效;

較晚期的研究認為,較好的領導者兩種風格做得都很好。

批評:不一致的結果;忽視情境對於領導效能的影響;難以建立不確定的解釋;過分重視正式的領導者,而不去注意非正式的領導過程;評定的問題

3、權變理論

主要時期: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初期

重點假設:權變因素影響領導效率;領導屬性與人格特質有關;想增加領導效能就需要更改工作條件,以符合領導者風格為標準反向操作。

批評:學者對於實用最不喜歡的同僚的方式來衡量領導有質疑;衡量情境的方法有爭論;排斥非正式的領導過程。

4、新領導

主要時期:80年代

重要假設:領導者在涵義上形同管理者,領導者是轉型的、有魅力的以及有遠見的。

批評:過於重視和強調高層領導人以及成功的領導者;對非正式的領導過程缺乏重視;未考慮情境因素;假設的因果關係有問題。

5、分散領導

主要時期:90年代

重要假設:領導不是英雄事蹟,也不是只選定在某一領域,而是一種廣泛分散在各處的活動;協助他人培養領導能力;領導力透過團隊而散佈;非傳統領導技能的認識,即組織、網路。

批評:猜測分權式領導,以及其對責任和授權的內涵,是否是一種政治性的技巧,目的是為了達到更多的員工產出。

轉引自 Bryman1996年的論文

arrow
arrow

    Jay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