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大家好,今天和各位談談薛兆豐老師“北大經濟學課”專欄裡的一篇文章心得。今天我們繼續分享非常重要,也很刻畫人性的需求第二定律。

之前介紹了彈性的概念,提到需求曲線上的彈性是不相等的。也就是說,同一種需求,當價格高時,彈性比較高,代表這是奢侈品;同一種需求,當價格低時,彈性比較小,代表必需品。同一種商品,對同一個人來說,會隨著價格的變化,在他心中對這個產品的評價也會產生變化。價格高時,它是奢侈品;價格低時,它是必需品。

一、垂直的需求曲線


你可能會有疑問,有些商品無論在任何情況下,它都是必需品,不管價格多高,它都不會變成奢侈品。例如:鹽,無論價格多高,三餐一定要用到,它怎麼會變成奢侈品呢?因此,你會認為,世界上一定有些商品,無論價格多高,我們的需求量都不會發生變化。

圖1垂直的需求曲線.JPG

1 垂直的需求曲線

這種想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。有一些經濟學的教科書,就以一條垂直的需求曲線來代表這種想法(如圖1)。之前分享需求第一定律時提到:需求曲線一定是傾斜向下的。意思是:當價格變化時,會導致需求量產生變化。價格高,需求量就減少;價格低,需求量就增加。

既然有傾斜向下的需求曲線,會不會有垂直的需求曲線呢?垂直的需求曲線代表什麼意思呢?它的代表意思是,無論價格多高,它的需求量都不會改變。這種需求稱為剛性需求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:剛需。

畫一條垂直的需求曲線是簡單的,但是如果真正弄懂這條垂直需求曲線的含義,你就會明白不存在垂直的需求曲線。因為垂直的需求曲線代表的是:無論多高的代價,它的需求量都不變;它代表的是,我們無法找到任何的替代方案。

二、人會尋找替代方案

人如果不會找替代方案的話,人類應該早就滅亡了。因此,以“鹽”為例,當鹽的價格高到一定程度時,人們一定會想辦法找其他的代方案;最後,生病甚至死亡也是一種替代方式。

有人會說治病的藥是一種剛需品,不論價格多高,需求量都不變。但是真的是這樣嗎?假如我生病了,醫生說有一種藥可以治你的病,1千元,你願意付嗎?沒問題。1萬元呢?也可以。10萬呢?生命無價,也可以付。但是,如果是100萬元呢?這時候,我會問醫生,花了這筆錢,如果能保證治好,那麼借錢,應該還是付的起。但是醫生如果說花了這筆錢,如能活1個禮拜,那我的答案會是別治了,把錢省下來給家人吧。你覺得這樣的說法現實嗎?每一天,在每一間醫院,每個病人都面臨這樣的選擇。

因此,我們說需求定律是刻畫基本人性的。人性的特點,就在於它能夠尋找替代方案。隨著時間的變化,時間越長,能夠找到的替代方案就越多。這是需求定律的含義。

你可以上網Google“一瓶水洗澡”,會看到許多達人,教你怎麼用一瓶水洗澡。這說明,人會想出許多辦法,來解決資源稀缺的問題。

三、幾千幾萬年不變的人性規律


經濟學家阿爾欽(Armen Alchian)在教科書中,放了一張圖表(如圖2),反映人們是如果面對資源稀缺的問題,尋找替代方案的。這個表分為4欄,左邊第1欄代表的是生產某種商品,例如:生產一個單位的鋼鐵、玻璃或橡膠等;第2欄代表的是,生產一個單位的商品,所需的最大用水量;第3欄是正常情況下的用水量;第4欄是最小用水量。

圖2.JPG

2

Source:H.E.Hudson and Janet Abu-Lughod,“Water Requirements”in J.B Graham and M.F.Burrill(eds.)Water for Industry (Washington,D.C.:American Associca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icience,1956),Pub.#,pp.19-21.

這個表的重點在於第2欄和第4欄之間的差別。同樣生產一個單位的產品,用水量可以有巨大的差別。例如:每千瓦時,蒸汽發電最大用水量是179,最小用水量只有1.3。這說明人是有辦法找到替代方案,來適應他們所處的環境。用水量多或是少哪個好呢?這沒有絕對的答案,要依你所處的資源環境來決定。

例如:把煉鋼廠設在芝加哥,因為緊臨密西根湖,用湖水冷卻的費用就很低;但是,距離煤礦產地就比較遠,運輸成本就比較高。這時候,商人要決定的,不是用水量的最小化,或是運輸成本的最小化,而是生產總成本的最小化。

阿爾欽在注釋中提到:這個表是來自1956年的統計資料。你會不會覺得1956年的資料已經過時了?阿爾欽特別提說明:“雖然這是1956年的統計資料,但是經濟學的規律,要比1956年古老得多,這就是人性的規律。”

四、隨著時間推移,需求彈性會越來越高

如果你理解了彈性的概念、理解了人性的基本特徵,那麼,就理解了需求第二定律。需求第二定律的含義是:每當出現新的情況,人們尋找替代方案的範圍,一開始可能不是很大;但隨著時間的推進,選擇替代方案的空間會越來越大,能夠找到的對策就越來越多。

例如:我每天8點鐘準時上班,一出門發現刮大風下大雨,外面有一輛計程車,司機說要漲價2倍,這就是一個突如其來的衝擊。面對這樣的狀況,一開始我沒什麼選擇的空間,只能乖乖付錢,因為上班不能遲到。如果第2天還是一樣的狀況,我可能還是只能乖乖付錢。但是如果到了第5天還是這樣,我就會開始尋找其他的替代方案。如果我預期,這樣的天氣狀況會持續發生下去,那麼我可能會找長期合作的計程車,也可能搬到上班地點附近去住,或是和公司談談調整上班時間。

這種變化趨勢,就是需求第二定律所說的:隨著時間的推移,需求彈性會變得越來越高,替代品越來越多,對策越來越多。

薛兆豐老師以石油為例:石油價格剛上漲時,汽油的需求量並沒立刻跌下來,因為人們還暫時找不到替代的方案。但是,石油價格如果持續高漲,人們就會開始尋找新的替代方案。人們不可能在石油上漲的第1天,就把耗油的車子賣掉,但是1年後、2年後,或是他們要換車時,他們可能就會考慮油耗的問題。同樣地,汽車生產商也會對這種狀況做出調整對策。結果,隨著時間的推移,人們就會對石油價格上漲,做出越來越多的應對。

總結以上,需求第二定律的含義是:隨著時間的推移,需求彈性會越來越大,尋找替代品的空間會越來越大,對策越來越多。

本日思考題:請舉一個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的例子。

歡迎你的我留言和我一起分享、一起討論,我們下次見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y Yeh 的頭像
    Jay Yeh

    Jay Yeh的部落格

    Jay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