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大家好,今天和各位談談“吳軍硅谷來信”專欄裡的一篇文章心得。

在進入今天的正題之前,先講2個吳伯凡老師說過的真實故事。那是吳軍老師和吳伯凡老師討論到,關於現今美國一些菁英做事時,只追求形式,已經忘了初衷。吳伯凡老師認為,這是文明衰落的前兆。接著,他講以下這2個則故事。

1946年二戰之後,英國裁軍時,把多佛爾角的3個哨兵裁撤掉了。多佛爾角是英國隔著英吉利海峽,離歐陸最近的地方。當時,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要在多佛爾角設3個士兵,因為在二戰之前這個職位就一直存在了,和希特勒入侵無關。由於是傳統,這個職位就一直被保留下來。

直到二戰後英國開始裁軍,才覺得這個崗位好像沒有存在的必要,於是去尋找當初設立的原因。這追溯到1805年特拉法爾加海戰之前,英國人一直擔心拿破崙登陸英國,於是就派3位士兵天天在多佛爾角,用望遠鏡往對岸監視著。

在特拉法爾加海戰後,拿破崙的威脅已經消除,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,這個崗位一直沒被撤除。再之後,歷任的官員總是想著,雖然不知道為什麼這3個士兵要站在那裡,但是傳統一直都在,就一定有其目的。就這樣,這個已經沒有功能的崗位,被保留了100多年。當初的目的已經不存在了,只留下形式。

另一個故事是在唐朝武則天時期。洛陽皇宮的一個轉角處,每天都站著2位宮女,沒人知道他們是幹什麼的,反正就天天站在那裡。後來追溯原由才發現,原來當初是在修建洛陽皇宮時,因為油漆未乾,所以派了2位宮女站在那裡,提醒大臣們不要碰到未乾的油漆。

吳伯凡老師講的這一類事情,其實在我們生活中經常上演。雖然黑格爾說過:凡是現實的,都是合理的。前面故事的產生,自然有其合理之處,但是很多時候,時間久了,我們早就已經忘記,當時做這些事的真實目的是什麼,只剩下形式而已。到了那時候,我們的努力,可能和結果沒有相關性。這樣的情況,相當適用於亞洲人讀大學這件事。

為什麼要讀大學?這個問題不知道家長和學生是否認真思考過?讀大學對我們來說,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事,但是原因卻說不清楚。這就如同前面兩則故事裡的哨兵和宮女一樣,早就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了,只剩下形式。

可能許多人會回答:讀書可以改變命運,不上大學找不到好工作,社會地位不會高,沒有出路等。但是,上了大學,就有了出路,社會地位就高了嗎?

現在的社會,許多家庭不管貧富,都會傾全家財力,將孩子送進大學。最後,孩子畢業後,連工作都找不到。這不只亞洲如此,在美國也是很普遍的現象。

能進哈佛大學應該是亞裔家長最大的夢想。哈佛大學從60年代至今,招收亞裔比例最低的時候也有15%左右,目前大多維持在22%左右。但是成為美國社會菁英的亞裔比例,卻沒有這麼多。

許多亞裔進入哈佛後,選擇電腦工程專業。當初進哈佛的難度,比進卡耐基·梅隆或是伯克利難上10倍。畢業後和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競爭Google的職缺,卻完全沒有優勢。換句話說,這些人完全不明白,讀哈佛的意義。

然而,相當重視教育的猶太人情況就完全不同。猶太裔學生在哈佛約1015%左右,然而,猶太裔在美國菁英階層占比,遠遠不止這麼多。某種程度上來說,亞裔上大學的目的並不明確,但猶太裔的目的就明確多了。

或許因為目的不明確,導致讀大學和進入社會後做的事沒有直接關聯。有些更不是自己的興趣。因此,許多人在高中時努力讀書想擠進好大學,結果進了大學之後,反而不想把書讀好了。

再加上許多大學教的內容和未來的需求完全脫節,而新聞又經常報導幾位退學的學生功成名就的個案,例如微軟、FB的創辦人。以至於,讓更多的學生有了更充分的理由,認為大學教育可有可無。

還有一些家長會認為這是亞洲教育的問題,只要讓孩子去歐美讀大學,問題就能夠解決了。事實上,結果通常和他們想像的不同。許多留學生在國外畢業後是找不到工作的,許多學生最後還得回國求家長透過關係,幫忙找個工作職位。

我們常說,做人做事要有主見,不要隨大流。但是在上大學、上名校這件事情上,大部分的亞裔家長,普遍的心態是因為別人家的孩子上大學、上名校,所以我家的小孩也要上大學、上名校;因為鄰居的小孩學英語,所以我的孩子也要去補習英文,我們不能落後。98%的人都是這樣的心態,如果你也是如此的想法,那麼要成為另外的2%就很難了。

吳軍老師用同樣上大學的問題,問德國人、法國人和義大利人的朋友,在他們的國家的人們是否一定要上大學?得到的答案和亞洲人完全不同。

在那些國家的許多人看來,上大學是他們進入特定職業(例如:律師、醫師或工程師)必經的途徑。但並非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上大學。許多特殊的工作技能,例如:廚師、釀酒師、品酒師或工匠等所要學習的知識和技能,是在職業學校而非大學裡。

對許多人來說,他們感興趣的知識或技能,與大學教授的課程完全是兩回事。因此,當他們有志朝自己的興趣發展時,他們要上的是各項專長的職業學校,而不是大學。例如你想成為米其林主廚,巴黎有非常頂尖的烹飪學校。在那裡你除了學習廚藝技能之外,還要學營養學、餐廳管理等知識。以後出了社會,收入不見得比白領階級低,社會地位也相當高。

在華人圈,我們都覺得上綜合大學比上專科學校好;而在法國則完全相反。在法國最好的學校是比較像巴黎高師(巴黎高等師範學院,Ecole Normale Superieure)或者巴黎綜合理工學院(École Polytechnique)這樣的小型學院。這些小型專科學院,才是未來的菁英們求學的地方。進行通才教育的巴黎大學,反而比較像是平民子弟混學位的地方。

在德國也是類似的狀況。柏林大學雖然曾經出過許多位諾貝爾獎得主,現在名氣依然響亮,但專業排名,已大不如前。在德國最受歡迎的是慕尼克工業大學(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),亞琛工業大學(RWTH Aachen)這種專業水準比較高的學校。由此可以推論,歐洲人上大學的用意,比起我們務實很多。

總結以上,今天講述的內容,並不是要強調上大學的目的只是為了學習技能、或是能找到工作而已。應該是要先搞清楚,為什麼要上大學?目的沒有搞清楚,將來為什麼而努力就會出現盲點,結果可能就會大打折扣。未來幾週,我們將繼續深入探討關於上大學的用意。

今日思考題:你認為在大學期間,學會哪些技能是最重要?

歡迎你的留言,和我一起分享、一起討論,我們下次見。

arrow
arrow

    Jay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