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大家好,今天和各位談談“吳軍硅谷來信”專欄裡的一篇文章心得。

今天繼續談談卡尼曼教授的經濟學觀點。先來看一個例子:你和你的老婆(或女友)出遊,晚餐時在找餐廳。今天你們想吃點辣的餐點,街上有一家韓式料理、一家川菜館,雖然口味差很多,但都符合你們的要求,價格也差不多,你們開始猶豫要去哪間吃。

這時你看到韓式料理旁有一間日式料理,餐點和環境都和韓式料理店差不多,但是價格日式是韓式的2倍。這時候,你們原來心理上的平衡,可能就會被打破,你老婆(女朋友)可能會覺得,花一半的錢,就能得到一樣的東西,於是就選了韓式料理店。

這種對比性的心理是有科學根據的。在經濟學上是一種對比效應。這也是為什麼像Zara或是H&M的衣服,能夠賣得好的原因。因為有人會認為只要花很少的錢,就能買到和大牌很像的衣服。

當你和朋友買了同一款手機,還比他便宜500元,你會沾沾自喜;如果貴了500元,你會有點沮喪,這就是對比效應。在股市交易上,如果有一檔股票從100元跌到80元,很多人願意去逢低買進,因為他會用80元的價格,去對比當初買100元的人,覺得自己撿到便宜。

事實上,股票是一種有人買、有人賣的交易,不存在划不划算的問題。股價跌了,是因為以前買的人,過去對它的價值判斷有誤,或許高估了這家公司的獲利能力或財務狀況。

同樣地,有家公司股票一年前是10元,今天漲到50元,很多人就會買不下手。然後,許多人就會有一種感覺出現,就是如果它再降個20%我就會買。不過,通常在降20%出現之前,股價又會再漲上去了。使得那些人永遠失去心中的購買價位。

另外,還有一些可怕的對比錯誤心理。有些人會在錯過第一次的成功機會後,錯誤的以為,下一次的機會來時,我只要用上次的方法,這次把握住,就一定能夠成功。卡尼曼教授舉了多年前許多網路公司(o o o .com)泡沫化的子:當時,許多人錯過了Yahoo發財的投資機會,錯誤地認為和Yahoo類似的公司,都可以用同樣的道理來投資致富。Yahoo當時的流量是每天10億次瀏覽,那些人就認為,有些每天有1,000萬次瀏覽的公司,應該具有Yahoo價值的1/100

事實上,這種對比一點邏輯性也沒有。各位再想想現在的視頻網站泡沫、團購網站泡沫、移動互聯網泡沫、O2O泡沫等等,那些盲目的投資人,大概就和對比Yahoo經驗,是差不多的道理。

卡尼曼教授提到,非專業的投資人另一個常犯的錯誤,在於過分考慮沉沒成本。關於沉沒成本,我在開始寫專欄的前幾篇裡有專章分享過,這裡我就只以一個例子做個簡述:

當你去一家新開的餐館吃午餐,點了一道菜吃起來很難吃,而且吃多了對身體並不好。這時候,你會選擇就不吃了,還是基於已經花錢,就勉強吃一些呢?

餐點錢已經花了,這就是沉沒成本,無論你吃不吃,錢都不會回來。不吃菜,可以省時間、讓身體健康;吃了可能心情會不好、花時間、又可能拉肚子。這些道理用分析的都很容易理解,但現實生活中,絕大多數的人卻捨不得放棄沉沒成本。就像在網站上買了一堆便宜衣服、小玩具,又捨不得丟掉,結果佔著空間,家裡愈堆東西愈多的那些人。

在股票交易上也是一樣。很多人買了一檔地雷股之後,發現這家公司根本就是賠錢貨,一直在虧損,怎麼可能有獲利。這時候,最好的方法,就是直接清算止血,能拿回多少算多少;但是大部分的散戶想法是,如果我停損賣出,前面虧的不就都沒了,不然再撐一下好了。問題是,一直虧損的公司,有什麼能力可以轉虧為盈呢?於是,許多散戶為那些不可能賺錢的公司,付出了大半的財產。這就是陷入沉沒成本情節裡,跳不出來的困境。

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情感因素,讓散戶投資人,對於手上的賠錢股票不願停損止血,是因為他們持有的時間長了,對這些股票產生了莫名的好感。這就如同對自己帶的小孩一樣日久情深,希望有一天他們能夠好起來,而那種事永遠不會發生。

以上所說的這種心態,源自於人類的本能。因此,除非一個人夠理性,否則難免會陷入這個局裡。卡尼曼舉了一個美國人賣二手車的例子:在美國,一些低收入的男子,對自己要出售的二手車,經常開出不切實際的高價。一輛福特野馬運動版10年的車子,跑15萬公里,二手車市價格通常在35千美元左右。但一些低收入者,經常會開出6千至1萬的售價。

原因是,這些人因為收入低,這輛車他花了許多心思照顧、改裝,可能還有噴上特殊圖案等,對車子有相當程度的感情。賣車時,就以對車子的感情出發,並且考慮自己投入了多少心血,完全不考慮市場的價格。相較之下,高收入者相對理性一些。他們只想把那輛10年的車淘汰換輛新車。賣的時候,反而就容易符合市場價格。

在股市交易時,那些帶有“自己的孩子越看越愛”情節的人,很多都自以為投資自己所在的行業就是最安全的。例如:藥廠業務就喜歡買醫藥公司的股票;IT工程師就喜歡買科技公司的股票等。

卡尼曼教授提到,事實證明,從業者投資自己領域的行業,並不會比局外人的投資收益更高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馬克.吐溫。他是當時全美版稅收入最高的作家之一,但他在投資上卻是一塌糊塗。他投資許多出版相關行業,幾乎血本無歸;當別人建議他投資貝爾的電話事業時,他想都沒想就拒絕了。

因此,許多自以為的散戶投資人,在天性上就有偏好便宜的爛股票;對比性的偏見,又容易錯估股價;對自己孩子偏愛的結果,又捨不得割捨;自以為熟悉的領域,又讓自己過分自信。以上總總,散戶投資人的選股,幾乎是長期處於許多錯誤的狀態下。

這些天性使然的毛病,大部分的人都很難克服。結果,整個股市,就成為了大多數人,向少數幾位冷靜的人,輸送利益的場所。

卡尼曼教授對個人投資的建議,和他的同事瑪律基爾(Malkiel)都是一致的看法:即除了指數定投,沒有更好的方法。

下次我再繼續分享卡尼曼教授對定式思維、過度資訊等方面的思考。

今天的思考題就請你為這篇文章寫個總結,或是寫寫自己的感想。

歡迎你的留言,和我一起分享、一起討論,我們下次見。

arrow
arrow

    Jay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