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大家好,今天和各位談談“吳軍硅谷來信”專欄裡的一篇文章心得。

今天分享通識課程的最後一部分,為什麼要學習科學。對99%的人來說,學科學不是要當科學家,這件事是相當明確的。我們的傳統教育中,總是鼓勵大家當科學家或工程師。事實上,科學家是全世界非常小的一個群體,而大部分的人也不適合從事這項職業。吳軍老師認為學習科學有4個目的。

一、學習科學是掌握一種看待世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
科學不等同於正確的結論,科學甚至不承認有絕對正確的真理。它是一種尋找更好結論的過程,是一種我們看待世界的方法。

世界上有許多看待客觀現象和解釋客觀現象方法的知識體系。早期的巫術是一種,後來的宗教也是一種;而科學不過是這些方法之一。但是科學是直到今天為止,人類所掌握最能夠準確描述,這個世界的各種規律,並且能夠發現規律、不斷進步的方法。它比其他的方法更有效,也更容易和別人溝通交流和讓自己獲益。

一個人最後能走多遠,首先取決於我們對自己起點的瞭解,也就是自己在地圖上的位置和四周環境。其次,取決於我們對目標準確的把握。這兩點是對世界的認知,科學可以比較有效地幫助我們做到。

當然,你可以完全相信父母之言,或是長官說的都是對的,這也是對世界的一種認知。這種認知的缺點在於,有可能他們都是錯的;更可怕的是,當沒有他們的指導之後,我們就沒有了方向。許多人都會說,華人教育讓孩子的創新力不夠,這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,因為缺乏好的認識世界的方法。

台灣過去有許多靠代工出身的企業,做了許多歐美產品代工,做久了自己還能做出比代工商品更優化的產品來。但是經常在自己開了品牌開始經營後,反而不知道路該怎麼走了,因為前面沒有人領路了。

這可以說是缺乏科學素養的必然結果。因為這樣的人,缺乏對世界更好的認知。世界上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,科學提供了一套方法,但並非唯一的一套方法;宗教也能提供一些方法,但是這些方法通常是不一樣的。哪一種方法比較好呢?至少,使用科學方法,我們能得到預期的結果,並且可以重覆這種結果;如果採用其他方法,結果可能只有天知道了。

在科學方法中,最重要的是實驗方法。這必須經過嚴格的科學實驗,不是看看書就能學會的。其次,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個科學實驗。我們在遇到各種問題後,開始分析、嘗試各種方法來解決,這就像是在生活的各個領域做實驗。既然人生是不斷地在做實驗,掌握可靠的方法就很重要。

至於要學習什麼樣的科學,物理、化學或生物,反而不是那麼重要。如果是本著掌握一種方法和技能的目標來學習,就不會只想採取死記硬背的方法,更不會為了記不住書本上的重點而煩惱了。當然,學校鑑別學生學習成果的方式,也應該要調整。

另外,科學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人類知的邊界。帶領隊伍的資深領隊,通常很相信前輩的話,因為那些話都是經驗的累積;現在的這個時代,資訊太發達,許多還互相矛盾,即使是專家的觀點也不盡相同,也因此經常讓人無所適從。這時候,科學就能發揮效果,它能畫出一條人類當下知識的邊界,讓你知道哪些是可以相信的,哪些觀點應該產生懷疑。

今天盲信和瞎質疑的人同樣多,那些買了一堆傳銷保健食品的人,大多屬於盲信這一類。另外,你也會發現周邊有一堆喜歡瞎質疑的人,不管有理或是無理,他都理直氣壯的質疑他人。這些人甚至會為自己的質疑精神感到自豪,因為他們也常把“科學就是要證偽”掛在嘴邊。這些人通常不瞭解人類知識的邊界。列寧曾說過:“一個笨蛋能提出的問題,比十個聰明人所能回答問題的十倍還多”就是同樣的道理。因為不知道邊界,分不清對錯,亂猜也就是很正常的事。但是,這樣的結果,通常吃虧的還是自己。

二、培養基本的科學素養

對於新知,必須知道該信誰講的,懷疑誰說的。

三、幫助我們獲得可疊加的進步

科學、技術和工程,是少數僅有可疊加的人類文明成就。今天任何一位醫學中心的主任級醫師,都能說自己的醫術,比50年前全世界該領域最好的名醫,還要厲害許多。這是因為現代醫學是疊加性進步的,過去的醫學成就,都成為今天醫師們的知識基礎。

但是,藝術就缺乏疊加性的進步。藝術在歷史上,出現過幾次的高峰。今天沒有藝術家敢說自己超越米開朗基羅,也沒有音樂家敢說自己超越貝多芬;甚至在傳統中醫,也沒有人敢說自己超越明朝的李時珍。有沒有疊加性的進步,決定了我們能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進一步;如果不能,這些努力經常會被外人視為,可有可無或是無意義的。

吳軍老師曾說過:一位合格的軟體工程師,會採用別人已經寫好,而且是長期被驗證運行高效的程式碼,作為自己開發新產品的工具,這樣才能集中精力在解決前人未解決的問題上;而不是要開發一套新產品,就自己從頭到尾全部重新寫起,做一些低水準的重複。這樣的工作方式,不僅適用於科學、技術和工程,也適用於投資、管理和文化創新上。

在投資領域,優秀的投資人,腦子裡都有一套前人總結出來的方法論作為基礎。雖然投資最後的回報,很大的取決因素在於經濟增長;但是近幾年的專業投資人,在風險管理的控制方面,比50年前的前輩好非常多。

在管理上也是如此。由專業團隊管理的企業,可以做到薪火相傳,有機會成為百年企業;但是在亞洲,有許多只靠第一代創始人異於常人的天賦,而成功的企業,雖然刻意培養第二代接班,但是通常很難維持兩代的輝煌。例如:王安電腦就是如此。

相對地,迪士尼和皮克斯則是用工程的方法,不斷地推出新節目,想辦法讓自己在藝術領域成為長青。相較之下,完全依靠靈感的個人工作室,經常不用10年的時間,就陷入江郎才盡的困境。

在工作上,如果我們每做一件事,都能成為往後邁向更高點的基石,我們就能夠取得可疊加性的進步,我們的收入在明年就可以超過今年。反之,如果我們今日的成就,都是不可複製的,那麼今天做的再好,也很難保證明天的成功。

四、成為一個講道理的人

很多人會說,跟女生講道理沒用,或是我的父母不聽我講道理。是的,這個世界並非什麼事情都有道理可講。男女之間的感情,大部分是化學物質主導的;華人家長和子女之間,不講道理也是很正常的事;在單位裡,管著幾萬人的上司,可能也不用和下屬講道理。但是,這並不代表,我們就不需要成為講道理的人。

退一萬步說,你總希望你的孩子成為一位講道理的人吧;將來你的孩子結婚的對象,你也希望他找的另一半是講道理的人吧。我們都希望別人講道理,這個素質就需要從自身培養起。講道理,需要雙方都有共同的認知基礎和彼此認可的討論問題的方式。科學本身就是幫助我們建立這樣的認知基礎和方法。

科學工作的過程,就是一個講道理的過程。在科學工作中,我們提出的問題,要具有現實意義;論證過程,要符合邏輯。我們找到的證據要夠穩固,因為結論就是靠這些證據推導而來的。我們平常講道理也是同樣的道理。因此,為了我們的下一代,我們也需要培養一些科學素養。

總結以上,如果我們按照這4個目的來學習科學,就會發現死記硬背的知識,真的一點也不重要。那些知識學過了,就算忘了也沒關係,翻書就能再找到。但是,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,我們變成更有能力、更講道理的人,這才是學習科學的目的。

本日思考題:我們討論了通識教育這個單元,你有什麼收穫或心得呢?你認為在通識教育中,哪個科目比較重要,為什麼呢?

歡迎你的留言,和我一起分享、一起討論,我們下次見。

arrow
arrow

    Jay 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